講到埤塘文化,多數人大概會立即聯想到「千埤之都」桃園。其實,位處南港山系旁的南港、信義區,也有很獨特的埤塘文化。潘老師說,人類打造埤塘,不外乎是為了能滿足三大功能:飲水、灌溉、滯洪。桃園地區因為地質有不透水層,因此早期的人類來此開墾居住時,便善於以埤塘來儲存雨水、溪水,反而到日本時代才有大規模的水圳工事。而信義南港區的埤塘的水源,主要是來自南港山系的「留水」的作用,形成一處「山水共融」的生態景觀,與桃園大大不同。
所謂「留水」,就像我們抬頭看101時,不難發現距離地面三百公尺高處經常圍繞著雲層,同樣的現象也發生在距離海拔375公尺高的南港山系。山以其迎風面留住了雲和水氣,經過樹的過濾後,在山的周圍形成了小水池,而後來的人則開闢渠道將這些水導入埤塘,加上瑠公圳的開闢,便構成了埤塘與水圳的水利系統。
目前南港山系的埤塘和圳道多已消失,唯一還留存的是南港公園中的後山埤,以及昆陽捷運站附近的新莊子埤(又稱東新埤),南港區另一個重要的三重埔埤則因為國家生技園區的開闢而消失。信義區的中埤、永春埤、蝴蝶埤皆因都市化的關係而消失,在陸續填平後又因土質較軟,陸續已開闢成量體較小的學校、軍營、公園,以前中埤的範圍就是現在的瑠公國中和停車場,而永春埤約略是今天松山商職與國防部軍營的位置。
過去,因為國防部釋出位於南港山系的202兵工廠用地,曾引來國家生技園區和鴻海集團的爭地大戰,民間花了好大的力氣才從爭議中保下台北市的「第二片肺葉」,維持住生態系的完整與公有地的公共性。每一次的環境保衛行動,其實都在重新在型塑城市的價值、改變人們的觀念,或許正是因為越來越多人願意重視生活環境的議題,加上南港山系的埤塘歷史的特殊性,近年政府考量到極端氣候對城市的衝擊時,也打算復育永春埤為第一座溼地公園來作為環境調節機制,甚至瑠公國中也有將停車場恢復為中埤溼地的規劃。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台北市民將有機會能承襲祖先的智慧,善用南港山系與水文留給我們的寶藏來調節身心靈,並在其上發展出新的埤塘文化,成為向歷史借鏡的有趣範例。
【延伸閱讀】
1.從埤塘地景看見南港
2.軍營變身台北首座溼地公園,永春埤踏出生態復育第一步
3.當國防部打開202兵工廠大門…
4.桃園的埤塘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