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信義區,人們會想起什麼呢?在信義區這塊築有繁華新城、看似與文學詩歌無涉的土地上,曾經居住過哪些詩人?這些詩人又如何在創作中留下地方生活的痕跡,抑或更積極地,將這些點滴記憶化作創作養分呢?
身兼詩人、偏鄉教育者及文學研究者等數職的鄭文豪老師,在簡單提及司馬中原、張騰蛟、劉克襄等文人都有著信義區出身時,許多久居此地的聽眾都露出了倍感驚訝的神情。
藉由魯蛟(張騰蛟)及向明兩位居於信義區的詩人及其詩作為例,文豪老師進一步將這些直接的問題,拆分為「什麼是詩?」、「詩人的生活為何?」,以及「如何理解地誌書寫的詩作?」等小子題,帶著我們一窺詩人與信義區地方敘事的關聯性。
什麼是詩?
在回答這個大哉問前,文豪分享了大家耳熟能詳的鄭愁予〈錯誤〉一詩之小故事來說明解讀的彈性。在成詩之後,鄭愁予一開始說自己是在描寫政治時局,但也在後來的演講中改口,將這首詩描繪成寫給母親的作品。又或者,藉著自己的採訪機會,調皮地將詩作與其衍生的大考命題,帶到作者面前詢問,結果,得到了與題解不盡相同的解釋。文豪分享,很多時候,詩有趣的地方正是在於解讀的歧異性與生活/生命經驗的交鋒,反而給予詩更多的生命力。所謂的「詩」,其實就像是一個窗口,提供人們很多可以切入的憑藉。正是因為文字閱讀的感受差異很大,文字能如何更清晰地傳遞感受,考驗著詩人的專業。對於創作者而言,寫作的專業有時已經不只是興趣的培養,還是一種溝通的能力,甚至是一種生活方式與美學態度。也因此,乘載著如何生活及行動的日常寓居環境,或許是一個切入理解地方不同樣貌的契機。
詩人的生活與地誌書寫
「寫作就是一種生活方式,作家是一種身分。」
「少數的詩人,真正活得像首詩,活得像他自己寫的詩。」
至於生活美學,又是如何體現於魯蛟與向明兩位詩人日常與作品中呢?細查這兩位詩人的性格、興趣與遷徙經驗,可以從其創作中發覺,居住環境與作家的多重身分,反映出感受相當不同的「地誌書寫」。
舉例而言,住在四獸山山腳下、喜愛爬山與自然觀察的魯蛟,民國66起就開始書寫一連串的「山詩山文」來描繪山居生活與山景,其中甚至提及自己清晨兩三點出門登山的經驗。此外,熱情好客的魯蛟也陸續寫作〈虎山動物誌〉、〈虎山植物誌〉,並將登山的自然攝影作成明信片,寄給朋友與講者一同分享生活點滴。文豪也分享了拜訪魯蛟時,爬山體力遠不如魯蛟的小趣事,足見其愛山之至。
相對於此,住在四獸山尾巴、臨近象山的吳興街一帶的向明,雖同為鄰近四獸山的居民,卻不那麼獨鍾爬山,而是喜歡走萬里路,受訪時也會向晚輩分享如何寫作,與魯蛟個性很不相同。向明從前曾陸續居住過鐵路新店線旁、瑠公圳及水庫周邊,而後搬到現在的住處。文豪分享自己的拜訪經驗,指出一開始向明曾有段時間住得不很習慣,因為附近的靶場很吵,但卻記得許多撿子彈來換糖果換零錢的生活點滴。因此,向明對於生活地景的詩作描繪,則透露出其不甚喜愛吵雜的打靶聲、期待環境有天變好(如他曾在〈吳興街組曲〉表達怕水的概念),以及因遷居而沒有熟悉近鄰的煩悶感。
換言之,不同身分角色擁有的記憶很不同,也能從地誌書寫中一窺其生活軌跡。關於地誌的書寫,經常反映著地景變遷、地方感的形塑過程及創作者主觀感受,潛藏著對地方的認同感與歸屬感。有時,這類書寫也是地方構成要素,得以透過傳播的力道,更能適時將聲音傳達出去,化身成群眾所探討的議題。無論是刪去既有地景的「無地方性」,或是挪取地方元素而大量複製的「擬像」危機等,都是地誌書寫的探討議題。
信義印象之課堂小作
課堂中,文豪請學員花兩分鐘,試著用一兩句話,寫出心目中的信義區,並將成果組成全班的創作,由同學唸誦。
〈信義印象〉
信義區的變化就像位魔術師
—
繁華與懷舊同時並存的時空
—
101的高度,象山的深度
松仁路的紅綠燈,600巷的小路燈
都是我的信義區
—
摩天豪華的高樓聳立
陳舊低矮的公寓比鄰
繁華的現代都市景觀中
卻有著綿延青山依畔
—
有山有水生物多樣性
人文薈萃
—
早餐桌前,拇指山旁的晨光
被高聳的101擋住
換來的是午後的西曬陽光
—
站在101的廣場
仰望高聳入雲霄的大樓
—
新舊交融,時尚多元
—
信義區是個時尚又懷舊的衝突組合
激盪也連結了老中青各世代的回憶
—
光復圓樓
兒時回憶
至今難忘
—
1948年的秋天
如同肯亞的動物百萬遷徙
只是這回是單行道
而她絡角在爬滿牽牛花的籬笆內
它叫「四四南村」
—
讀溪,讀水,讀廟,讀傾屋
—
切割或連接的基隆路
捷運的起點或遙遠的終點
山邊聚落
—
百層高塔居中坐
四獸青山東南臥
—
四獸山臥虎藏龍
—
你的定義,不是信義
軍旅詩人、「詩的星期五」與信義的其他文人
課堂最後一部分,介紹了一則隨著誠品敦南熄燈,而可能讓人淡忘的信義小故事。民國81年起開辦「詩的星期五」,曾經是信義一帶廣為人知的藝文盛事,也與創世紀詩社和詩人洛夫有著密切的關係。1950年代誕生的創世紀詩社,初期成員以軍人詩人為主,主張新民族詩型和超現實主義,這些文人的活動範圍則隨著軍隊大本營從海軍基地的左營遷移到台北內湖,可說是見證台灣的文學環境與歷史變遷的一個重要向度。
在洛夫的構想中,原來「詩的星期五」是希望能向國防部提議舉辦,後來則由誠品書局贊助,於每週五在書局舉辦創作者向全民推廣詩歌的活動。活動進行形式一開始是由創作者進行作品解讀並說明創作理念與背景,接著由讀者提問,進行雙向提問。在當時藝文互動和推廣活動還不盛行的時刻,這個活動可說是常民與愛好詩歌者的生活重要時刻,一時蔚為流行。
洛夫也因此與信義一帶和周邊詩人意外牽起緣分。洛夫曾在〈石室之死亡〉寫了四獸山的石壁環境,也在〈日落象山〉一詩中,書寫日落爬山的景色和打靶的槍聲;然而,這首詩洛夫原想在美國練書法再來提上象山山壁,然而這首詩最終仍未來得及題上山壁,洛夫就在美國辭世了。可說是相當可惜。
另一方面,信義區其實也隱藏著較少人知道的文人事蹟。例如,魯蛟則有些福德街附近的朋友,雖非詩人,卻涵蓋許多文史工作者,甚至包括新文藝月刊的主編及拍攝有超過百捲作家錄影傳記的王璞,以及曾任《中華日報》、《經濟日報》、《聯合報》記者與《中國時報》撰述委員暨「人間副刊」編輯的王默人。而向明的鄰居也包含了司馬中原、謝荻宜、劉克襄、洛夫等。
可以說,環境變遷也許考驗著人們對生活環境的認識,書店的消失所給人的遺憾,也與曾在書店活動過的經驗有關。演講尾聲,文豪分享了自己的創作、向陽的〈立場〉,以及盧建彰的「創作要感人,要先成為有感的人。」一句話,來說明情感、速度感和地景變遷中傾訴的詩人立場,並勉勵對創作有興趣的人,思考我們對自身所在環境的認識有多少,以及持續思考詩歌相對簡短的文字,能如何傳達的歷史感和價值立場。
【演講主題】
詩人帶有敏銳的心,他們的創作經常橫跨語言的變革,記錄時代、紀錄情感的點滴。
透過此次講題,介紹詩人及他們與信義區的關聯性,縱深這塊土地的歷史,橫切他們的生活故事;並分享相關詩創作的歷程,以及社會實踐的過程。
【講者簡介】
趙文豪,出版有《遷居啟事》詩集、《都ㄕˋ有鬼》靈異詩集、《寫作門診室》教學書、論文集《典律的錨準:2005-2013年三大報新詩獎研究》、《這世界需要傻瓜──美力台灣3D行動電影車誕生奇蹟》傳記。1986年的盛夏出生,曾獲2015年全國優秀青年詩人獎。目前為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博士候選人。萬華人。寫詩。研究張騰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