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先說
信義社區大學自2016年起,分上、下學期開設了一門「在地文史種子培力課程」,由具有豐富導覽解說經驗,而且小時候就住在信義區的鄭勝吉老師,來帶大家一起認識信義區。這門課其中一項特點是,學員們在期末時,將會以組為單位,自行研究與規劃出一條信義區的導覽路線!二月份左右,信義社大也搭著電玩《返校》熱潮,辦理了學員們的返校實習導覽,這些紙本的規劃,也成為了真實的導覽體驗。本文側寫的此條路線,便是集結下學期課程中,兩組學員的共同成果喲。
導覽資訊
▍導覽名稱:聽三張犁的土地公們說故事
▍導覽簡介:在台灣,有人的地方就有土地公,土地公如同管轄每個地區的長者,該區的大小事,不論以前或現在他都瞭若指掌。信義區三張犁地區的土地公分布更是密集,想要知道三張犁曾經發生什麼故事嗎?走!我們去請教土地公們!
▍集合時間:106/2/27(一)13:30-16:30
▍路線規劃者:蔡燕珠、蔡伯淵、王俊淵、蔡麗娟、陳必濤、屠桂容、王復之、林純如、高旺來、林兆應
主要停留點:捷運象山站2號出口(集合)→三長廟(中強公園)→福佑宮→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六三幼兒園→台北福犁宮→聯勤技術訓練中心→永安宮→福合宮→防空洞→總結(原路折返象山站)
集合
接連下了幾天的雨,很幸運的,導覽這天是個陰涼的好天氣。小編在13:15分左右來到象山站2號出口,已經聚集了許多人。
這次導覽,主要是由課程學員蔡燕珠和王復之擔任講師。在開始前,燕珠老師馬上先問大家:「我們今天要來聽三張犁的土地公說故事,有誰知道三張犁這個地名是什麼意思嗎?」
旁邊有人說和田有關,有人搖頭說不知道,燕珠老師接著解釋:「過去漢人移墾的時候,把牛犁田一天的範圍稱為一「張」,作為農地的計算單位,一張犁大約等於5 甲地,所以三張犁指當時開墾土地約有15甲。」如果以現在的單位來換算,1甲地大約是2934坪,所以三張犁的面積大概是2934*15=44010坪。
延伸閱讀站
此區主要是過去三張犁的範圍。台北商業發展最早起於閩南移民與原住民的交易,到了清治時期益發頻繁,台北盆地內以艋舺、大龍峒、錫口與三張犁等地區是主要交易地方。清道光年間,生活於三張犁地區的農民,為了節省運送時間與體力,便捨棄了要繞遠路的平地,轉而開闢了一條「糶米古道」,作為往返南港、深坑、木柵賣米所走的道路。此外,這個次分區也有幾個礦坑,如:和興炭坑、德興煤礦等,舊時運煤的輕便台車便是先將煤礦運至今日熟知的吳興街,再進入臺北城。現今此區較知名的地標有:四四南村、挹翠山莊等。
三長廟(中強公園)
對三張犁有個初步的認識後,燕珠老師帶大家走入位在象山站出口旁的中強公園。中強公園,在日治時期是陸軍第三部隊的靶場。當時,台北市的信義路稱為「三張犁道路」,由於日軍會藉由三張犁道路前往靶場,因此這條路也被稱為陸軍路。中華民國政府執政後,將此靶場改作「三張犁靶場」,許多從小在台北市長大的市民,都有高中時代曾在此打靶的回憶。後來,因都市計畫變更的緣故,靶場遷移,此處轉設為中強公園。
接著,一行人走至供奉土地公的三長廟,是此趟導覽中遇見的第一位土地公。復之老師也為大家解說了「三長」,指的就是福長、祿長與壽長。
福佑宮
第二位遇到的土地公,位於信義路上的福佑宮。廟裡的沿革中記載,福佑宮的前身——福德祠,原建在古厝後山上,民國30年遷移到周厝公廳,到了民國50年,則由周姓地主捐地蓋廟,然後民國68年重修到現在,組織則是採管理委員會的制度。導覽當日,適逢農曆二月二號土地公生日,經過時也正好遇上了熱鬧的慶祝活動。
燕珠老師在福佑宮旁的公寓「世貿名仕園」停下,展示了過去周家三合院的樣子。三合院前的空地,曾是曬榖場與廟會的宴客場。
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
接著往下走,一行人來到專門提供心智障礙者服務的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此機構是由柴松林教授與三位特教老師——張培士、曹愛蘭、賴美智共同創辦。最開始,他們從60坪大的地下室開始,提供30位重度心智障礙孩童一個學習場所。到了民國72年,機構買下楓橋新村旁一棟平房作為校舍,中間也曾歷經許多周邊居民的排斥與抗爭,如今成立將近40年,提供的服務項目也益發多元,包括:0-6歲的早期療育、15歲以後的生活訓練、工作技能與就業輔導、住宿安養等服務。
延伸閱讀站
小編正好有幾位在廣告公司服務的朋友,曾與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合作,以「我擁有不一樣的人生」為主軸,拍攝了8支短片,描繪8個饒富趣味與省思的人生故事。
#1 特別新鮮的大學新鮮人:https://goo.gl/iu6ceF
#2 柔柔畢業了:https://goo.gl/Oj0Klg
#3 我有24個孩子:https://goo.gl/iQGBGs
#4 眼淚碎紙機:https://goo.gl/RO2SpC
#5 女兒想對媽媽說:https://goo.gl/Gqx1jn
#6 分不開的姊妹:https://goo.gl/YcnEhZ
#7 關於工作,我想說的是:https://goo.gl/ueXthR
#8 不停工作,是夢想:https://goo.gl/04ABlU
六三幼兒園
離開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後,燕珠老師說,我們行經的楓橋新邨、信園國宅等都曾是軍隊聚集的大本營。而附近的六三幼兒園,更是從名稱中便透露了其中痕跡。民國55年,政府推出了優惠貸款,鼓勵民間移居東區的國民住宅。當時,許多青年軍人紛紛響應,在此地自行監造住宅,並且,為了紀念34年6月3日這個脫下軍服的日子,便把此區住宅命名為六三村,而接著建蓋的幼兒園,便取名為六三幼兒園。
台北福犁宮
第三位遇到的土地公,位於台北福犁宮。福犁宮是1964年興建,由程姓地主管理,近期組織型態為管理委員會,每月向政府繳納租金,約兩千多元。
由於地處三張犁,這座宮廟的名字與對聯,都顯示其地緣關係。雖然這趟導覽並未經過,不過若沿著信義路五段150巷400弄的石階往上走,將會看見一處靜謐如九份的小聚落。該聚落曾住有退役士兵,以及採礦工人,還有自南部到台北打拚工作的人家,如今有的尚有人居,有的則僅剩空屋。
除此之外,小編特別喜歡這座宮廟底下的圳溝,這樣的景象在信義區實在相當少見。
聯勤技術訓練中心
步行一段時間後,燕珠老師帶大家來到聯合後勤學校技術訓練中心(原聯勤兵工技術學校)。聯勤兵工技術學校是民國53年時,在蔣經國先生於國防部長任內建校,到了民國69年5月才遷移至現址,學校接續又幾度更名。過去三張犁「舊陂」曾位於校區內,今已不復見,而日治時期,此區域則是飛機修復與保養廠。
永安宮
第四位土地公,位在信義路五段150巷471弄的永安宮。這座宮廟原來的全名是源興永安宮,知名的源興煤礦就在附近。
永安宮旁邊有一個永安祠,於民國70年建造,主要是祭拜無主骨骸的有應公。上頭有祠聯寫著:「吳興勝地靈善隱,安然長又眾生寧」。永安祠旁邊是一個天然的巨石洞穴,據說清末三張犁因種稻有收成,較台北其他區域富裕,乞丐們聞風至此乞討,夜晚就住在山邊岩壁下的石坑,因此,也有人將這一帶稱為乞丐坑。
大家一邊走,一邊靠近旁邊的溪流看。燕珠老師說,永安土地公廟旁這條整治過的小溪,在地人稱為東大排。這條溪曾是很多孩子當年的游泳、戲水、抓蝦、抓魚的好地方。雖然當年光景不再,但整治過的溪勉強還可見魚,所以這裡有固定的釣客——夜鷺,還有一隻綠頭鴨也常留連於此。
福合宮
這趟旅程遇見的最後一位土地公,是福合宮的福德正神。根據廟宇其中一位管理者分享,這位土地公可說是歷經風雨。最開始是13位住在松山區的人集資在此建了一間小小的土地公廟。到了日治時期,日兵在此拆廟佔地,神像被丟棄在山邊。中華民國政府時期,有人找回神像,又再次集資興建土地公廟。後來,挹翠山莊的鄉村俱樂部,認為廟的屋角對準他們,對生意造成影響,於是提供資金請土地公搬家,甚至到後來有人提議要擴大廟宇,又被檢舉其周邊為國有土地,土地公最後回到現在的位置。
防空洞
很快的,一行人來到這趟導覽的最後一站——防空洞。由於這個防空洞相當隱密,一般來說,這個防空洞只有在地人知曉。防空洞是戰爭時期建造的,主要用於存放物資與躲藏。這個防空洞內有兩排為人而設的長椅,採U型設計,有入口與出口。燕珠老師說,過去曾有數量龐大的蝙蝠住在這裡,不過可能因曾受人侵擾,所以現在僅剩少數幾隻。
尾聲
體驗在防空洞裡穿梭的感覺後,這趟導覽也在此結束,不免俗要來張大合照。整體來說,這條路線是以聽土地公為大家說故事作為設計概念,除了必定會走訪的宮廟,行旅沿途其實也經過了信義區難得可見的溪流圳溝與礦坑聚落,以及悄悄被時光遺留下來的軍事國防地景,可從中窺見信義區在時代變遷下,累積了多元的文化樣貌。